《中国瓜菜》
对于任何具体的文化事项,文化基因都是具象而不是抽象的。 中秋节在我国许多民族、广大地区都有传承发展的历史和独特的习俗,形成了中秋节多样性的特点。 但是中秋节有着超越时间、空间、民族上升到中华文化的共同文化基因。 过了中秋节,各地的风俗都有吃月饼的时候。 赏月、拜月、祭月、踏月、送瓜、知秋、赏灯会、叠瓦塔等。 此次报告将在尊重地方差异的基础上探讨共同的中华文化基因。
(一)团圆基因
中秋节最核心的内涵是团圆。 节日遵循时节。 从自然时间来看,农历八月十五是满月的时候,也是一年中月亮最圆的时候。 从文化时间看,文化时间是基于自然时间的生活化表达,也表现出情感寄托。 对文化来说,中秋节是丰收的时期,也是团圆的时期。 从情感层面来看,中秋节也是一家人团聚、共尝节制食物、共赏月的季节。 因此,无论从自然时间还是文化时间来看,中秋节都具有团圆的意义,并一直延续到现在。
那么,团圆基因必须以几种形式出现。 例如,中秋节我们吃的月饼。 中秋月饼又称“团圆饼”,是明月和团圆的象征。 古代文献记载,8月15日为中秋,民间以月饼相寄,取团圆之意。 是晚上。 人们有赏月的燕子。 或者带着睡湖的船,沿着旅游团熬夜。 在苏堤上,一起踏歌,与白天无异。 中秋节祭祀月亮供品,民间讲究圆形。 这个圆饼放在供桌上,可以象征圆月,也暗含着家庭、社会、国家圆满团圆的意义。
据《帝京景物略》记载,八月十五的祭月,祭果饼一定会变成圆形,分瓜后会缺齿刻成莲花。 也就是说祭月的水果必须是圆的。 这一天家人会聚在一起。 女人回宁,是日归夫家,也说有团圆节。 妻子必须在8月15日晚上回丈夫家,这一天被称为“团圆节”。
中秋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,在多民族、多地区的交往中,沟通人心、融合民心,使中华民族包容性更强、凝聚力更大。 中秋节的象征“圆月”和“月饼”作为团圆的象征深深印在人们的心中,中秋节也已经成为构建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节日。
(二)尊重生命,希望子女遗传
中秋节文化中,尊重生命、祝福子女的基因彰显无遗。 例如,全国很多地方中秋节有“知秋”的风俗,每个地方的风俗也不一样。 浙江绍兴的供品中总是出现老南瓜。 有些人在中秋之夜到地里偷摘南瓜,塞进新娘和未生育的儿媳妇的被窝里。 绍兴人认为,这样可以为没有孩子的房子带孩子。 这种“偷瓜”“送瓜”招儿的习俗在我国很多地方都在传承。 清代同治年间的《南昌府志》有一种说法: 8月:“中秋”之夜,女子暗算高桥柱子、宜子。 女性进入庭院偷瓜菜是怀孕期间,“摸蓝”是孩子的福气。 “摸绿”和“摸秋”一样,都有祝愿孩子出生的寓意。
上文提到的两类人,一类是刚过门的新媳妇; 二是没有孩子的房子。 在中秋之夜“踏青”“偷瓜”,给这样的家送瓜菜。 这种风俗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,就像今天湖北长阳、五峰、恩施等一带的土家族一样,中秋之夜有“知秋”的习俗。 这天晚上,菜园里的蔬菜被偷了。 即使知道主人家也不会阻止。 第二天,甜瓜被偷的人会说坏话。 越说坏话越有效。
传统社会有许多家庭长久、子孙衍生的习俗。 这种文化基因是从原始时代传承下来的。 尊重生命,祝愿子孙后代世代相传的基因得以延续,也是今天中秋节的魅力所在。 当然,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,今天要求儿子生孩子的社会活动越来越少。 但是,这一美好愿望得以传递,构成了贯彻始终的生命延续。
人类在文学世界中建构对现实世界的美好愿望和期待。 例如,许多民间文学作品都充满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 一个民间故事说的是,过去有人救了龙王三太子,龙王给了他宝珠。 他把宝珠放进了米缸里。 从那以后,米缸里永远装满了雪白的米。 这个故事体现在一个传统社会,人们只要吃饱就满足。 吃饭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。